连云港的海鲜煎饼,是这座海滨城市最具烟火气的早餐名片。它打破了传统煎饼的食材边界,将刚从黄海打捞的八爪鱼、虾仁、扇贝等鲜活海产卷入其中,以 “裹万物” 的包容姿态,诠释着海边人的豪爽性情。这道美食不仅是味觉的盛宴,更是当地渔民文化与生活智慧的结晶,从面糊的调制到海鲜的处理,每一步都透着对食材的尊重与创新。咬下一口,脆香的饼皮裹挟着 Q 弹的海鲜与浓郁的酱料,成为连云港人清晨唤醒味蕾的独特方式,也让外来者一尝便记住了这座城市的海洋味道。
一、历史渊源:从渔家简食到城市名片
连云港海鲜煎饼的起源,与当地渔民的海上生活密不可分。明清时期,黄海沿岸的渔民出海捕鱼时,需携带耐储存、易制作的食物。最初的煎饼仅用玉米面或小麦面调成面糊,在鏊子上烙成薄饼,卷上咸菜便是一顿简餐。但渔民们发现,将当天剩余的小海鲜切碎加入面糊,既能提升口感,又能补充蛋白质,海鲜煎饼的雏形由此诞生。
随着时代变迁,这种渔家简食逐渐走上街头。上世纪 80 年代,连云港老城区的巷口开始出现流动煎饼摊,摊主们沿用传统鏊子,却大胆加入更多海鲜种类。那时的八爪鱼还只是偶尔出现的 “豪华配料”,只有赶海丰收时,摊主才会慷慨添加,引得食客排起长队。这种带着海洋气息的早餐,慢慢从渔民的专属走向大众视野。
展开剩余78%如今,海鲜煎饼已成为连云港的城市符号。在墟沟海鲜市场旁、海州古城巷内,数十家煎饼店各有特色,有的坚守传统配方,有的则融入芝士、沙拉等新元素。2023 年,连云港海鲜煎饼入选 “江苏十大特色早餐”,其历史渊源被更多人知晓 —— 它不仅是一道美食,更是一部浓缩的当地渔业发展史,见证着连云港从渔村到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变迁。
二、食材选择:黄海馈赠的鲜活密码
海鲜的新鲜度,是连云港海鲜煎饼的灵魂所在。凌晨四点的连云港墟沟渔港,渔船归港的汽笛声划破海面,渔民们将刚打捞的八爪鱼、白虾、花蛤分拣上岸。这些海产不经过冷冻,直接送往市区的煎饼摊,保证在早餐时段仍带着海水的清冽。摊主们会仔细挑拣,八爪鱼要选触须粗壮的,虾仁需个头均匀,扇贝则取其贝柱,确保每一种食材都能在煎饼中绽放最佳口感。
面糊的调配同样讲究。传统配方以小麦粉为主,加入少量玉米面增加香气,再用温水调成稀稠适中的糊状,用筷子挑起能呈线性滴落为最佳。有些老店会加入鸡蛋或海菜碎,让面糊自带鲜味。这种面糊烙出的饼皮薄而不破,既能锁住海鲜的汁水,又能保持酥脆口感,为 “裹万物” 打下坚实基础。
除了主角海鲜和面糊,配菜的选择也暗藏玄机。本地小葱带着微辣的清香,香菜是提鲜的点睛之笔,土豆丝和胡萝卜丝则增加了爽脆的层次。最关键的酱料是摊主的独家秘方,以黄豆酱为基底,加入蒜末、辣椒面和少量海鲜熬制的高汤,咸鲜中带着微辣,既能中和海鲜的腥味,又不会掩盖其本味。这些食材的组合,如同黄海的浪花与沙滩,缺一不可。
三、制作工艺:鏊子上的火候艺术
制作海鲜煎饼的第一步,是处理海鲜。鲜活的八爪鱼要用清水反复冲洗,去除吸盘内的泥沙,切成 1 厘米左右的小段;虾仁则需挑去虾线,用少许料酒腌制去腥;扇贝柱要提前焯水,保持其弹牙的质感。摊主们处理起海鲜来手法娴熟,刀起刀落间,原本张牙舞爪的八爪鱼就变成了适合入口的小块,这背后是数十年的经验积累。
烙饼的鏊子是特制的生铁鏊子,直径约 50 厘米,需提前用炭火预热至冒烟。舀一勺面糊倒在鏊子中央,摊主手持竹蜻蜓快速摊开,手腕转动间,面糊便均匀铺满鏊子,形成薄如蝉翼的饼皮。此时火候的掌控至关重要,火太旺会焦糊,火太小则饼皮发软,只有恰到好处的温度,才能烙出边缘微焦、中间柔软的饼皮。
当饼皮微微鼓起时,便是加入配料的最佳时机。先撒上一层葱花和土豆丝,再铺上焯好的海鲜,看着八爪鱼在高温下慢慢蜷缩,虾仁逐渐变红,海鲜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。接着打上一个鸡蛋,用竹蜻蜓将蛋液抹匀,待蛋液凝固,将饼皮对折,刷上秘制酱料,卷上香菜和薄脆,一个沉甸甸的海鲜煎饼便完成了。整个过程不超过五分钟,却充满了行云流水的节奏感。
四、风味魅力:一口尝尽海洋层次
连云港海鲜煎饼的第一重风味,来自饼皮的 “脆”。刚烙好的饼皮边缘带着焦香,咬下去咔嚓作响,这是鏊子高温赋予的独特质感。中间部分则保留着面糊的柔软,吸饱了海鲜的汁水后,变得湿润而有韧性,脆与软的碰撞,形成了口感的第一层惊喜。
第二重风味是海鲜的 “鲜”。八爪鱼在高温中收缩,触须的吸盘依然保持 Q 弹,咀嚼时能感受到海水的清冽;虾仁则鲜嫩多汁,每一口都带着黄海的咸鲜;偶尔加入的扇贝柱更是点睛之笔,其浓郁的鲜味与饼皮的麦香完美融合。这些海鲜未经复杂烹饪,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汁原味,让人仿佛能尝到刚出海时的鲜活。
第三重风味来自酱料的 “浓”。秘制黄豆酱带着发酵后的醇厚,蒜末的辛辣与辣椒的微刺激,中和了海鲜的凉性,也让整体风味更加浓郁。有些摊主会加入本地特产的虾酱,那股独特的发酵香气,让海鲜煎饼多了一层地域专属的味道。脆、鲜、浓三层风味交织,构成了连云港海鲜煎饼无法复制的味觉记忆。
五、文化意义:海边人的豪爽宣言
连云港海鲜煎饼的 “裹万物”,实则是海边人包容性格的写照。这座城市自古便是海陆交汇之地,渔民们在与海洋的相处中,养成了不拘小节、乐于分享的性情。他们不介意在煎饼中加入任何食材 —— 当季的蔬菜、剩余的肉丁,甚至是外来的芝士,只要食客喜欢,都能卷入其中,这种包容正如黄海接纳百川的胸怀。
“八爪鱼虾仁全放” 的豪爽,更是当地生活态度的体现。连云港人待客时,总怕食材给得不够多,做煎饼时更是如此。熟客常说:“在连云港吃煎饼,不用担心海鲜太少,就怕自己吃不完。” 摊主们舀起海鲜时毫不手软,仿佛在说:“咱海边人不缺这口鲜!” 这种大方,藏着对家乡海产的自信,也藏着对生活的热忱。
如今,海鲜煎饼已成为连云港人连接情感的纽带。清晨的煎饼摊前,上班族与老人排队闲聊,分享着昨晚的渔汛;外地游客举着煎饼拍照,听摊主讲述海鲜的来历。这道美食超越了果腹的功能,成为传递城市温度的载体,让每一个与它相遇的人,都能感受到连云港的海洋情怀与人间烟火。
总结
连云港海鲜煎饼,以 “裹万物” 的包容姿态,将黄海的馈赠与人间的烟火完美融合。它从渔家简食走来,凭借鲜活的食材、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风味,成为城市的味觉名片。脆香的饼皮、Q 弹的海鲜、浓郁的酱料,不仅是味蕾的盛宴,更是海边人豪爽性情与包容胸怀的体现。无论是本地人清晨的标配,还是游客必尝的特色,这道美食都在诉说着连云港与海洋的故事,让每一口都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乡的自豪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